工作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工作研究
“ 90后”团学干部队伍组建及培养探析
浏览次数:1306460  作者:宁波团市委  发布时间:2013/2/19 15:53:35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包培红 谢骏 李可依
(此文获2012年度宁波市共青团调研奖二等奖)


 

   高等学校中的学生干部是大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中坚力量, 他们秉承着“ 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的理念, 在老师和同学之间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作用。他们是思想教育和管理的最终落实者和实践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营造者和体现者。随着时间的推移,“90后”已开始正式走进高校并逐渐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主力军。而在学生干部队伍中,“ 90后”也开始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与80的学生干部一代相比他们有了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朝气蓬勃 、 敢作敢为。他们爱好自由、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是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一代。他们的思想行为集中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如果在学生干部队伍组建、培养以及工作方式上依然沿用老的方式与思路将极大挫伤90后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使得团学工作效果大大折扣。如何利用“90后”学生的特点组建优秀的学生干部团队,成为青年组织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
一、90后大学生的基本群体特征
   90后大学生常被称为建设的一代,这种定位并不是说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建设者, 而是说他们是建设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深化的时期, 社会环境、教育水平、思想观念都与上两代人大相径庭, 他们的价值观选择面宽, 个性也与上两代人差异极大。
   ( 一)思想活跃, 容易寻求共鸣
   90后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 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 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 在讨论问题发表意见时注重自身感受和体验, 一改过去那种人云亦云的固定认知模式。他们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模式, 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产生的新观点、新思潮, 比一般人更容易体察, 能够较快地同时代产生共鸣。
   (二)理想现实,价值观颓变
   现代社会有界如同无界,通过网站、微博等,大学生们不可避免地接受着世界各种文化的实时式影响。各类信息纷繁芜杂充斥其间,有悖于常理的、迷信的、色情的、反动的、落后的内容,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造成极为不利地影响。在社会功利思潮的冲击下, 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表现出更加注重现实、实惠的现象。此外“90 后”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的快捷信息,往往浅尝辄止,停留于“浅阅读”层面,难以深入,显得浮躁不实。这些对其人格塑造、思维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造成道德人格缺失和价值观的颓变。
   ( 三)性格独立, 集体观念淡化
   90后大学生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他们渴望摆脱对他人的依附, 反对他人说教, 对许多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 个体意识也愈发突出, 在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更注重自己的意识独立性。然而, 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 一直受到格外的关心和重视, 会不自觉地形成个人本位主义,在注重自我实现, 崇尚自我奋斗、自我选择的同时, 传统的集体观念被淡化。他们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关怀和忍让, 却少有关心、体谅他人的心态和行为习惯, 因而部分学生在崇尚自我中心的同时, 不能把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联结起来而陷入个人主义, 乐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淡薄, 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淡薄。
   ( 四)个性张扬, 阅历浅薄
   90后大学生更热衷于标新立异的文字或者装扮, QQ聊天喜欢使用火星文, 有的衣着打扮会有些另类、时尚,对动漫、日韩剧、美剧情有独钟。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 敢于展现自我的风采、才华、见解, 喜欢有一定未来感、新鲜感乃至刺激性的事物。相当一部分90后总是自信满满。但是, 由于自身生活阅历不深, 缺乏社会政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锻炼, 他们对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简单化、片面化, 加之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 90 后思维观的影响已渐渐淡化,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而误入歧途。他们对事物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对社会存在的问题仍然缺乏辩证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辨别事物凭感觉和主观思维, 对事物的诸多矛盾一时难以把握, 容易产生偏激情绪, 无法做到完全自主地去认知事物和判断是非。他们在社会化方面尚未成熟, 感情比较脆弱, 心理调适能力不够, 很容易产生心理波动、失衡, 甚至迷茫、困惑和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认识上的偏差往往导致少数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与迷茫、行动上的盲目与摇摆。
   ( 五)生活优越, 心理脆弱
   90后学生中, 绝大多数学生配有手机,几乎实现人手一机,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电脑, 而购买了M P4、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甚至有个别学生拥有汽车等奢侈消费品。他们多出生于优越的家庭环境,大多数生活在6 + 10家庭结构( 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 有着较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 这使他们的成长道路大多较为平坦和顺利, 缺少直面挫折和失败的机会。进入大学后, 他们脱离父母生活上的照顾,面对激烈的竞争和自我的独立生活, 许多大学生变得无法适应, 怨天尤人。当遇到困难、挫折时, 没有受过多少委屈与挫折的他们无法以积极地心态独立处理问题, 有时则采取逃避、抱怨的态度。
二、90 后学生干部现状分析
   为全面了解90 后学生干部现状,课题小组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校内发放调研问卷500 份,回收458 份,回收率为91.6%。统计数据表明,90 后学生干部中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并非社会上普遍声讨的“非主流”、“脑残”等。如问及竞选学生干部的动机,76%的学生希望能通过工作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问及工作中遇到困难如何解决,57%的学生选择与老师沟通、向学长学姐请教;问及如何处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64%的学生表示会努力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然而,调研中也发现90 后学生干部中普通存在的一些问题: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功利色彩浓厚、官本位意识凸显、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学习情况不佳、盲目跟风等问题突出。
   1、个性张扬,团队合作意识薄弱。90 后学生干部习惯从家庭与社会中索取,关心自我多于他人。于是,我们在90 后学生干部身上看到更多的是个性的张扬,总有些奇思妙想,却难以与他人沟通合作。90后的学生干部普遍行为独立,自我意识强,重个体,轻集体。调研中,23%的90 后学生干部选择我行我素,无所谓与其他学生干部相处得如何;34%的90 后学生干部选择只与固定的几个干部相处良好,其他的人很少接触;46%的90 后学生干部承认工作中曾与合作伙伴产生矛盾;在工作中,他们往往缺乏团队忠诚感,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很少顾及他人想法,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喜欢充当领导者角色,不喜欢别人在自己面前指手划脚,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2、心理脆弱,受挫能力不高。心理脆弱不仅是90 后学生干部的弱点,也是90 后学生的普遍心理状态。关于“遇到挫折后”的心态调查表明:大多数“90 后”学生干部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35%的人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有1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
   3.阅历尚浅,判别能力不强。90 后学生干部有较高的积极性,思维活跃。但由于年纪轻,从小娇生惯养,缺乏社会经验,因而在工作中往往不懂得工作的艺术和方法,工作效果不佳。调研中,63%的学生对90 后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持保留态度,18%的学生认为90 后根本不能胜任学生干部的工作。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90 后学生干部接受外部信息过多的依赖网络,这正在逐步改变他们的思维式与表达方式。调研中,当问及使用何种媒介接受外部信息时,电脑网络和手机短信是比例最高的两个选项;并且超过40%的学生对网络持完全信任或比较信任的态度。
   4.急功近利,服务意识欠缺。部分90 后学生干部认为做事情有付出就应有收获,而不是提供免费的服务。调研中7%的90 后学生做干部的动机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比如可以优先入党或为就业增加筹码等。在工作成效或能力锻炼方面少数学生干部比较急功近利,当他们的需要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旦学生干部工作事与愿违, 便积极性大减,甚至撒手不干在不能立竿见影情况下,出现了辞职或者消极怠工现象,不懂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调研中,23%的90 后学生任期未满就在已退出了学生干部队伍;36%的学生认为90 后学生干部只凭一时冲动或热情行事,无法坚持到底。
   5、理想信念淡漠,官本位意识凸显。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性,金钱成为衡量价值的尺度,产生的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投机心理和官本位的价值取向,容易使入世未深的这一代人形成极端个性价值观。使得一些大学生的价值主体意识从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导致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思想大大减弱。就当前的情形来看,传统的“为人民服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以集体利益为重”的价值取向正在渐渐淡化、甚至有边缘化的趋势。对于学生干部认识上,他们认为校学生干部比院系学生干部优秀,院系学生干部比班学生干部优秀;级别高的权力大,更能体现自我的价值。
   6、缺乏榜样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90后学生干部认为团学工作就是简单的帮助老师完成日常管理、开展文体活动,有些学生干部甚至出现逃课现象,对工作敷衍了事,在学生干部队伍中混日子,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这些现象都使得学生干部的榜样性无从体现。
“90 后” 大学生干部中还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习惯被动接受工作,缺乏主动地思考和总结工作的习惯,以及工作中的创新探索精神。他们习惯用老办法应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工作效果不佳。
   7、存在盲目跟风现象。部分“90 后”大学生既没有当学生干部的明确目标,也没有当学生干部的强烈愿望,但当大学招聘学生干部的通知发到班级时,在老师的号召下,在同学的邀请下一起上交了当学生干部的报名表,在激烈的竞选气氛中,为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表现出极高的当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与强烈的愿望。然而他们并没有做好当学生干部的准备,一旦竞聘成功, 他们就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不了解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三、新形势下的90后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组建及培养模式探析
  调研小组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学院多年来实行的学生干部管理及培养工程《启明课堂》为例,总结学生干部组建和培养方式中的经验并实践,通过方式的改变及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竞争上岗、健全选拔、激励机制
   高校是个小社会,不少大学生,把高校学生干部作为自己今后从官的试验平台,从根子里认为自己做了学生干部,就比别人胜出一筹;为了做学生干部而做学生干部,把手段当成目标。这种官僚倾向在少数90 后学生干部中已出现端倪,为此必须严把进口,制定公平合理的选拔任用制度。选拔学生干部必须采用竞争上岗的模式,从思想水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专业成绩、组织能力、兴趣特长、群众基础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确保所选拔人才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培养性。团委、学生处教师或辅导员要按照公平竞争、民主推荐、组织考核、择优录用的原则,根据不同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选拔能胜任工作、发挥专长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在使用学生干部的过程中,管理机构要加强监督,适时辅以赏罚分明的激励措施以保持学生队伍的优良素质。
  (二)加强培训、打造学习型学生组织
   没有人生来就知道如何做干部。目前高校普通存在这样一种弊端,即只注重使用学生干部,而忽视培训学生干部。往往是一味地给学生给布置工作,却并没有教给他们处理问题或解决矛盾的方法、途径。对90 后学生干部而言,加强培训、打造学习型学生组织是弥补他们浅薄的社会阅历,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面对新的环境,我们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应该是多维度、全方面的,并且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形成体系,其中包括教材、课程、规划等方面,具体内容可以有学生干部的政治素养、工作模式、团队合作精神、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处理等,改变以往单一的培训模式,化集中培训为分化培训,即从进入学生干部队伍之日起就开始接受培训,一直到离开,期间随着岗位和工作的深入,培训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通过培训,增强其业务能力,使其了解一定的领导科学,认识多样的工作方法,提升组织策划能力等等。同时培养学生干部主动学习的习惯,与人交流的习惯,增进情感,分享经验。
(三)重视考评、构建科学、多元的评估体系
   考评不是目的,但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针对90后学生干部过于自我、特立独行的性格特征,加强考核、考评显得尤为重要,确实犯有错误的学生干部必须及时纠正;不能胜任的学生干部必须要更换,以此永葆学生干部队伍的高效、规范、精良。然而在素质教育的视野下,在以人为主的理念下,考评学生干部的方法与原则必须有所突破与创新,面对90 后学生干部,构建科学、多元的评估体系:一是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每个学生干部都是鲜活的个体,应在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避免传统的一刀切的评价标准。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评价主体往往局限于学校管理人员,如校团委、学生处教师或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学生干部处在一种完全被动的被评价的地位。新形势下,我们要树立人人都是评价主体,也是评价对象的意识。学生干部间可以互相评价,学生与老师、领导间也可互相评价。三是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可采用定期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的考核的方法、学生干部自评、教师评价以及学生干部互评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定性考核和量化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等。新形势下,我们可借助一些现代管理学或社会学理论,丰富考核内容,亦可借助网络、手机等现代媒介拓展评价空间。
   (四)与时俱进、合理利用信息化渠道
   虽然90 后学生普遍对电脑、手机等高科技电子产品、对互联网有较强的依赖性,老师、家长总是担心他们沉迷其间无法自拔。但不可否认,现代社会各种高科技产品及各种信息化的渠道也大大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对90 后学生干部的培养,应当顺应潮流,合理利用新型媒介,构建全新的信息化渠道。从积极的视角看,现代传媒延伸了我们的工作手臂,增加了工作的覆盖面。据了解,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网站、BBS 论坛等。比起面对面的口头交流,90 后学生更习惯于用QQ、短信等方式进行交流,因此可借助 QQ、MSN、BLOG、飞信、微信等网络资源及手机短信与学生交流思想,共享信息。力争通过这些新的技术手段,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使原本枯燥、乏味、呆板的说教变得生动、精彩,正面引导学生干部合理利用现代传媒开展一些贴近学生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集体的积极性。
  (五)用 “共生效应”促发学生干部工作效率
   共生效应(Symbiotic effect):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在共生系统中的任一成员都因这个系统而获得比单独生存更多的利益,即所谓“1+1>2”的共生效益。
   比如在对学生干部管理时可用用共生效应来提高决策能力。在布置工作时将以往下达命令、督促检查,转变为和学生干部共同商讨计划,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决策能力。也可用此效用提高学生干部完善自我能力,如通过竞选演讲、能力评估和民主选拔“竞争”的方式选拔优秀的学生干部。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干部的威信,树立学生干部中的榜样;另一方面,选拔出来的学生干部在工作中为了表现自己,需更加努力完善自己。
   (六)改变管理模式,用柔性管理凸显管理成效
   相对刚性管理而言, 柔性管理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是依据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对管理对象施加软控制, 对人内在的管理重于外在的管理, 其结果必然是人们的自觉自为, 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学生干部的指导老师运用说服教育、感情投入、关心体贴、形象影响、传统舆论、激励、心理沟通等柔性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 把引导、指导、倡导、督导相结合, 爱心管理、民主管理、知识管理齐运用, 构建和谐的柔性管理范式,构建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走入90 后学生干部的内心深处, 和他们做知心朋友。主动关心学生, 了解他们各层次的需要, 不仅从物质上关心, 从思想上排解, 还从精神上鼓励, 有的放矢地帮人所需、解人所惑、救人所危、排人所难,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目标。
   (七)在意识形态视角下抓好认同感教育
   对“90 后”学生干部的培养既要在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范围内,也应结合学生干部的工作进行,使他们从思想中改变,改进行为促进学生干部工作能力提高。因此,对于学生干部意识形态的教育应从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加强学生干部的认同感教育。认同感在心理学上是指群体内的每个成员对外界的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通常能有共同的认识和评价。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说,让学生干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校、学生组织以及对学生干部本身产生认同感,从思想上产生认同才会从心理去接受。“90 后”学生干部个性张扬,追求自由往往明显于以往的学生干部,他们更喜欢表现与众不同的一面,而这些有时却和主流意识形态、与学校、与学生干部的身份产生冲突,这就应增强他们的认同感,使他们从心理逐渐接受,哪怕他们个性需要张扬,但一旦认同了主流意识形态、学校、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的身份时,他们也能积极的配合学校的安排,改进自己的行为,从而也促进学生工作的开展。
   历史的脚步永远不会为某一代人停止不前。不久的将来,90 后将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社会精英的重要机构,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责无旁贷。通过学校教育全面提高90 后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不仅能在学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将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瑞年,何俊敏“. 90 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对高校教育教学的新挑战[J].
中南论坛,2009(1).
[2]朱爱胜,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张宝君.90 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4] 陈绿漫.“90 后” 价值观成因分析及成人教育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
[5]周永亮. 浅析独立学院学生干部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9(20)
[6]陈婷.90 后大学生价值观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2011(12)
[7]叶振兴.论价值共识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友情链接:
宁波智慧共青团系统旗下平台•宁波青年网
Copyright © 2015 共青团宁波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20402000289号